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近幾年SNS營銷活動呈爆發式增長,各類SNS營銷活動層出不窮。但SNS營銷活動周期短,用戶行為路徑較app的使用來說較為單一,如何步步緊扣,做好用戶操作行為引導和信息呈現,如何在每個步驟盡量減少用戶流失?
SNS營銷活動的評估一般是將活動按行為轉化路徑進行分解,通過對比每個行為路徑節點的轉化率來評估活動的效果,那么如何更有效的去評估或改善這些行為節點呢?
著名的行為設計學理論-福格模型:它認為要讓一個行為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動機、能力和觸發。即只有當動機充足,具備能力,并且有使用戶行動的觸發點來召喚的時候,一個行為才最終可能發生。因此SNS營銷活動的轉化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根據福格的行為模型結合SNS營銷活動的特點,建立了SNS轉化模型。該模型分為4個階段—— 觸發,動機,能力,矯正。簡單來說就是:有引發用戶參與SNS營銷活動的觸發器,然后刺激用戶的參與動機,并讓用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互動,從而提升參與轉化率;最后通過走查活動、用戶反饋及數據分析矯正轉化模型,固化玩法,讓轉化率更高。
觸發是促使用戶發生行為的誘因,通過發出行動召喚來暗示用戶。SNS是周期較短的營銷活動,因此這里的觸發主要指外部觸發器中的人際型觸發(包括朋友圈、好友分享的鏈接)和自主型觸發(大賬號推送、各種活動入口、甚至是活動首頁)。
那么如何去設計這些觸發器呢?我們知道用戶信息處理有三個過程:感知察覺、認知理解、決策執行。那么要想有效的觸發用戶行為,首先應該吸引用戶注意使其察覺感知到SNS營銷活動入口,其次策劃契合活動主題的文案使用戶理解活動,之后設計行動點讓用戶決策執行進入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最容易吸引注意的內容:任何移動的東西、人臉圖片、食物、性或是和危險相關的圖片、故事和噪音。因此,對于SNS自主型觸發可以使用視頻、大幅照片、紅包和動效來吸引用戶注意使其察覺感知到活動入口。同時也可采用懸念式文案引發用戶好奇,吸引點擊。
策劃契合活動主題的文案讓用戶更容易認知理解活動,使用好的文案包裝來戳中用戶內心,同時也要做到清晰直觀、通俗易懂,使活動主題一目了然。
外部觸發會把下一個行動步驟清楚的傳達給用戶,因此可設置右箭頭、按鈕、文案等行動點來引導用戶點擊;也可設置但不限于好友關系鏈(用戶群聚心理),參與人數等熱度信息(從眾心理),明星達人(明星效應),倒計時(緊迫感),實質收益等來引導用戶點擊,從而提升轉化。
動機是用戶在期待某種回報時而采取行動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行動時擁有的熱情。設計SNS營銷活動時,我們首先要了解用戶有具體的動機,然后去刺激和強化這些動機,從而提升轉化。
福格總結了3個人類行為的動機:
快樂痛苦:贏得獎品感到快樂,錯失獎品而痛苦;
希望恐懼:希望獲得優惠券,恐懼是怕錯過優惠;
社會認同與排斥:通過分享游戲成果來得到社會認同,從而不被排斥。
他認為能夠驅使用戶采取行動的核心動機不外乎以上3種,每一組中的兩個因素上下擺動的幅度會導致產生行為的可能相應的增大或減少。設計時要根據活動目的對這些因素進行相應的調整。
人的動機是行為的原因,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根據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把SNS營銷活動用戶需求拆解為:物質需求-社會需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決定了用戶的內在動機,包括娛樂至上、本能情緒、視覺感官、社會認同和社交互動;物質需求決定了用戶的外在動機,即獲取金錢/實物獎和優惠券。設計時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刺激。
可通過加強實物獎、紅包、福利等有回報的激勵手段來刺激用戶的外在動機,促進用戶參與。
通過共情,如父母、愛人、朋友或者家鄉、懷舊、童年等都相似情感來觸發用戶的內心共鳴,滿足用戶的本能情緒;
通過強烈的視覺表現力,如:GIF動畫、視頻+簡單交互、單純的平面視覺設計等來刺激用戶的視覺感官;
通過一些熱點營銷事件、明星、節日的包裝刺激用戶的娛樂動機;
使用一些創新的交互方式也可以很好的滿足用戶的娛樂動機,比如手勢、手機陀螺儀、加速器、調用相機/話筒、AR&VR等;
通過社交獎賞去刺激用戶社會互動和社會認同動機,比如:點贊、評論、排名等。
根據SNS營銷活動的特點,可以從活動目標,從玩法進程,獎賞,社交關系等方面入手,利用設計手段去強化用戶參與動機。
心理學家Clark hul實驗表明:人們在越接近目標時,越愿意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去完成目標。比如同樣空槽數的A、B積分卡,相比于都是空槽的A卡,已有有2個??的B更快的集齊,這就是目標趨近效應。對于任務型的玩法,要想讓用戶盡快的完成任務,可在任務的前期給一些初始值,讓用戶產生一種馬上就要完成的感覺,這樣用戶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任務,從而達到活動目標。如集卡的玩法,可以讓用戶先抽中4個,剩下兩個會讓用戶更有動力去進行分享索要。這種強化方式適用于任務型、漸進型SNS營銷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砍價、集卡、拼團等玩法。